sky's blog

马原闲聊

字数统计: 4,639阅读时长: 16 min
2017/06/28 Share

前言

今天复习马原走火入魔,想到了一些心得体会
![](/images/mayuan1.jpg”>

第4章——前言

商品和劳动

1.商品经济: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商品经济得以生产的社会历史条件:(1)存在社会分工(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商品的二因素:
(1)使用价值:商品的自然属性,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
4.生产商品的劳动(劳动二重性):
(1)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的自然属性)
(2)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劳动的社会属性)
任何一种劳动,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也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5.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
6.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货币

1.货币: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历史上看,商品价值形式发展: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3)一般价值形式
(4)货币形式
3.货币的五种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2)流通手段
(3)贮藏手段
(4)支付手段
(5)世界货币

商品价值规律

1.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受供求关系影响

商品价值规律作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的基本矛盾

1.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二重性:(1)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2)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1.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继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3.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和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和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4.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
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3.深化对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劳动力商品

劳动力的价值: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
1.劳动本身不是商品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
3.它的实际使用本身就是劳动的物化,从而创造了剩余价值,使资本转化为货币
(资本不是物,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但是他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一个很大特点:
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可以创造新的价值,并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区别

1.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
2.所有制决定所有权
3.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4.所有权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

剩余价值

1.价值增殖: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2.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
3.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雇佣劳动者创造的
4.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形态:(1)生产资料(2)劳动力
5.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中的不同作用:
(1)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2)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公式:
(1)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以物化劳动的形式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2)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3)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以活劳动的形式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以产生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工作日长度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以产生剩余价值
3.超额剩余价值: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结果

资本积累、集聚、集中

1.资本积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2.资本积累的本质:资本家不断的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3.资本积累的源泉:剩余价值
4.资本的技术构成:生产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5.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
6.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
7.资本的价值构成反映资本的技术构成
8.资本集聚:个别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资本的总量
9.资本积累是资本集聚的基础
10.资本集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11.资本集中:个别资本通过结合而形成较大的资本
12.资本集中最强有力的杠杆:竞争、信用

相对过剩人口

1.可变资本的相对量的减少
2.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的减少
3.造成大批工人失业
4.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的三种形式:
(1)流动的过剩人口
(2)潜伏的过剩人口
(3)停滞的过剩人口

资本循环

资本循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
1.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货币资本职能
2.生产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生产资本职能
3.售卖阶段:产业资本执行商品资本职能

空间上的并存性、时间上的继起性表明: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这周循环周而复始,每次循环带来一定的剩余价值,若周转时间越快,则一定时期内带来的剩余价值越多

社会生产

第4,5章——资本主义的发展

1.资本家用可变资本即工资的幌子购买劳动力商品
2.然后利用剩余劳动力产生剩余价值,并利用可变资本(工资)掩盖其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自己利润的事实
3.继续利用剩余价值继续雇佣劳动者,以此达到资本积累,剥削劳动者的目的
4.循环往复(1,2,3,4,1,2,3,4,1,2……)
5.在资本不断聚集的情况下,必将由自由竞争转换为垄断,即更强大的企业联合起来,操纵生产与销售,同时避免两败俱伤,并且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6.工业资本主义垄断和银行资本主义垄断联合,金融资本出现
7.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金融寡头出现
8.最后金融寡头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真实操纵者,支配社会大量财富
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
10.资本主义向外扩张,进行资本输出,跨国公司出现
11.导致经济全球化
12.经济全球化使资本主义在其基础框架内发生一定变化
13.但是矛盾不断升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问题得不到缓和,矛盾激化,变化从量变到质变,导致资本主义最后发展成为社会主义,说明了它的过渡性

其中:
1.在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过程中,也导致了生产过剩,即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资本家的生产无限扩大,产生了经济危机
2.经济危机使一部分企业破产倒闭,最后达到生产平衡
3.循环往复,资本家继续资本积累,导致经济危机
…………
所以说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

第6章——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演变

1.先是出现空想社会主义:
2.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3.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4.19世纪初期:批断的空想社会主义
5.19世纪初期:圣西门,傅里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6.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奠定理论基础
7.后来从理论变成实践:
8.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9.1915年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中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10.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11.东欧一些国家照搬苏联模式造成“水土不服”,引发了经济社会危机
12.苏共领导人背离了正确方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施行“和平演变”,最终苏共解散,苏联解体

十月革命的意义

1.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
3.开启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4.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推进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什么是社会主义

1.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2.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现等量劳动领取等量商品的按劳分配原则
3.合乎自然规律的改造和利用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4.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5.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6.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关于无产阶级革命

1.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
2.无产阶级革命目的: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3.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
4.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权问题
5.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最根本前提和首要标志:通过革命斗争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取国家政权,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
6.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无产阶级政党
7.无产阶级: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1.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

1-a:这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所决定
1-b:并且这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的国家,其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2-a: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2-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2-c: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2-d: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原因

1.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展开的,人们对其认识也要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3.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社会主义多样性的原因

1.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2.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重要条件)
3.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现实原因)

如何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1.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2.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
3.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第7章——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

1.共产主义: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
2.实现共产主义: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实现共产主义: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
5.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
6.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
7.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
8.共产主义:人类解放的实现(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非单纯的谋生手段)
9.争取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最终实现: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标志,全人类得到解放的根本要求和体现
10.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过程)

马克思主义作家对共产主义的作用

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方向

2.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述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2-a.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中自我否定的力量
2-b.发现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孕育着新社会的因素

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不做详尽细节描绘)

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实现真正的统一)

三大差别

1.工业与农业(牺牲农业的利益)
2.城市与乡村(牺牲乡村的利益)
3.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牺牲体力劳动的利益)
共产主义阶段,这三大差别必将消失

分配制度演变

1.按人的特权和资本分配
2.按劳分配
3.按需分配(共产主义)

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

1.这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2.共产主义具有客观必然性,是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靠人民群众的实践
3.是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作为依据的(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4.这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5.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1.共产主义社会分为2个阶段:
1-a.马克思划分:第一阶段、高级阶段
1-b.列宁划分: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2.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点击赞赏二维码,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CATALOG
  1. 1. 前言
  2. 2. 第4章——前言
    1. 2.1. 商品和劳动
    2. 2.2. 货币
    3. 2.3. 商品价值规律
    4. 2.4. 商品价值规律作用
    5. 2.5.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的基本矛盾
    6. 2.6.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7. 2.7.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8. 2.8. 劳动力商品
    9. 2.9. 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区别
    10. 2.10. 剩余价值
    11. 2.11.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12. 2.12. 资本积累、集聚、集中
    13. 2.13. 相对过剩人口
    14. 2.14. 资本循环
    15. 2.15. 社会生产
  3. 3. 第4,5章——资本主义的发展
  4. 4. 第6章——社会主义
    1. 4.1. 社会主义的演变
    2. 4.2. 十月革命的意义
    3. 4.3. 什么是社会主义
    4. 4.4. 关于无产阶级革命
    5. 4.5. 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6. 4.6. 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原因
    7. 4.7. 社会主义多样性的原因
    8. 4.8. 如何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5. 5. 第7章——共产主义
    1. 5.1. 共产主义
    2. 5.2. 马克思主义作家对共产主义的作用
    3. 5.3. 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4. 5.4. 三大差别
    5. 5.5. 分配制度演变
    6. 5.6. 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
    7. 5.7. 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